工作交流 - 老鸟有话 - 职业认知

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话题,在不确定具体的分析目的前,很难给出具体的分析方法。笔者依据过去的工作经历,总结出了进行需求分析的三个主要目的及具体的分析方法,以供大家交流参考。

不少时候,特别是在项目立项,讨论项目存在必要性的时候,进行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判断需求的市场空间或前景。此时进行需求分析,应将重点放在市场分析上面,即判断需求是否为伪需求。鉴于笔者曾专门用两篇文章讨论过该问题,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笔者的《如何判断伪需求?》和《如何进行需求的市场分析?》两篇文章。

大多数时候,产品经理都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产品核心需求讨论。更多的时候,产品经理所面对的是改进型需求,比如直接来自用户或由公司同事(比如运营)出于业务需求站在用户角度提出的需求,此时进行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更好的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那么需求分析的重点就应该放在用户需求的普遍性,用户需求背后的真实诉求,用户需求与企业战略(产品)大方向的契合性,满足用户需求的时机以及用户需求的优先级等方面上来。

用户需求的普遍性,即考察有该需求的用户在平台用户中的占比,其目的是确保所满足的需求不是个例或小众需求,一般可通过需求调研或者后台数据来求证。需要考察用户提出需求的真实诉求,是因为很多时候用户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直接按照用户提出的需求去解决问题,很可能并不能使用户满意。在挖掘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时,需要从结果上去求证。比如,在一个线下餐饮门店项目中,用户觉得用餐等待时间太长——不是上菜慢,而是没有空餐位需排队,提出希望解决减少排队时间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如果单纯的沿着用户提出的需求去努力,可行的办法有:一,增加用餐位的供给;二,增加翻台率——想办法减少单个用户的用餐时间。方法一受到场地等因素限制,有可能没条件解决,而且盲目增加供给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及成本增加。方法二如果处理不得当可能给用户造成催促进餐的印象,反而会降低用户体验。其实,用户愿意排队等待用餐而不是直接选择去其他餐厅,说明用餐等待时长可能不是用户选择餐厅最主要的原因,用户是愿意等待的(有可能用户正是看到了餐厅排起了队才选择的餐厅),只是有点焦急。如果减少排队时间不可能,可以考虑让用户感觉等待时间并不长来缓解用户的情绪,例如可以丰富用户用餐等待活动,使用户感觉等待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具体解决执行探寻方案时,可告知询问“不好意思,客人有点多,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送您一份XX小吃会不会使您感觉好点?”或者“给您一个XX您先玩一下吧”或者“我们有一个XX挑战活动,你参与一下吧,挑战成功还能获得打折哦”。当然,最终评价那种方法好,还是要看等待流失率。举这个例子,一是为了说明用户提出的需求不一定是迫切想要的(比如,如果用户真的只想要等待时间短,大可以直接选择其他餐厅),很可能是用户没有表达清楚诉求。二是,在设计解决用户的需求时,一定要以结果为导向,比如,例子中评价解决效果的等待流失率。

用户提出的需求是否与企业的战略(产品)大方向契合,也是需要考量的一个问题。比如,用户提出找到某功能的步骤太繁琐,功能入口太过隐秘,希望将某一功能入口调整到更显著的位置。其实,对于用户基数较大的产品,可能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及对各个功能的使用频率都不一样,冒然的根据部分用户的需求去调整功能入口位置风险很大。即便调整功能入口有后台数据支撑,改变产品功能格局可提升用户使用便利度,也还是要考量这一改动是否会使产品偏离企业的战略大方向。举一个实例,大家可能更好理解。假如有一个定位为提供全生命周期理财服务的APP,平台上销售最好的产品很可能是投资周期短,回报相对可观的灵活性理财产品(因为闲钱少,要求见效快的穷人相对更多),是否为了满足大部分用户的短期理财需求,而将短期理财产品放在更显著的位置呢?因为产品定位为向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理财服务,过于突出某一阶段的理财产品,虽然方便了大部分用户,却对传递出产品的核心功能不利,不利于用户去探索、发现其他功能,还容易让用户形成对产品的单一认识,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展开。理财服务不仅仅是让用户短期内赚到钱,其核心是要能为用户提供长期稳定的财富增长服务,可能突出大部分用户喜欢的短期理财产品,能快速吸引用户注意力,短期内对平台用户增长有好处。但如果让客户使用产品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这就是一个提供短期理财产品平台的印象,后期用户财富增长了,财富管理需求发生变化,很可能用户也就流失了。可能这个例子有一些极端,我们举一个更加大众化的例子:要不要在支付宝里增加朋友圈社交功能?支付宝的核心功能是金融支付服务,增加朋友圈功能可能使用户感觉支付宝功能越来越庞杂,不在聚焦,甚至使人产生在支付宝上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用户关系会不会使我的资产不安全的疑虑。从最终的结果看,增加朋友圈功能,并未使支付宝具有社交属性,有没有增加产品使用活跃度也不得而知。用户的使用习惯是相对固定的,对专业性产品的忠诚度也很高,盲目的增加一些与企业的战略大方向契合度不高的功能,不利于服务聚焦,很可能是在做无用功。

分析满足用户需求的时机及用户需求的优先级也十分重要。一般在进行产品设计工作时,面对的都不是一个无限资源的环境,这就需要优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对待。可能一个需求确实存在,也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但如果不是对的时机或者相对其他功能需求来说没有那么紧迫,短期内就没有做的必要。进行新增的改进型需求分析,鉴于产品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产生了相关数据,可通过后台数据进行需求验证及对需求产品化的结果进行评估,使用数据指导和推进产品改进优化,相对来说更科学,也更令人信服。

进行需求分析的第三个常见目的是为了优化产品,比如提升用户活跃度,转化率或产品可用性,此时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是需求挖掘。我们将从提升用户活跃度的方向举例讨论需求挖掘。一个产品的使用活跃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现象:使用频率低及使用时长少。使用频率低大多是由需求频率低造成的,比如招聘类产品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用户只在找工作时需要使用该产品,而用户找到工作后则很少使用该产品。解决使用频率低的问题,一般从增加产品的使用场景入手,产品的适用场景增加了,使用频率自然增加。而增加产品的适用场景,就需要从产品满足的初始需求出发,进行深入的需求挖掘。还是以招聘类产品为例,为解决招聘类产品使用频率低的问题,国外的领英及国内的脉脉,都围绕找工作需求进行了需求拓展和挖掘,比如脉脉增加了人脉拓展功能及了解拟入职公司工作环境的职场圈功能,通过在找工作功能基础上进行新增附能,增加产品使用场景,从而增加使用频率。产品的使用时长少,则往往是产品的内容或者说深度不够,也需要从需求出发拓展更深入的需求。

一般,从需求出发挖掘需求,可以围绕一个需求进行横向挖掘和纵向挖掘。横向挖掘即挖掘与初始需求平级的需求,纵向挖掘即沿着初始需求的产业链进行挖掘。比如,一个专卖书籍的网站,进行横向需求挖掘,可能会扩大商品销售范围,逐步涉及3C、服装、家电等产品的销售。进行纵向需求挖掘,则挖掘用户买书前及买书后的需求,比如,用户买书后可能产生分享读书心得的需求,可针对此需求可在产品中增加书交流社区等。需求挖掘可以是产品经理根据自身掌握的与需求相关的产业链知识、经验,进行横向及纵向推理挖掘,更常见、更有效的方法则是集合众人之智,也就是按照常见的需求收集渠道去收集需求,网络上已经有很多介绍需求收集的方法,这里就不重复介绍。

登录后发表评论